近日,南京古生物所黃迪穎研究員聯合法國、德國、黎巴嫩等國的科學家對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的一類形態獨特的小昆蟲進行了深入研究。這類昆蟲叫古嚙蟲(Archipsyllidae),它們在1.65億年前的中侏羅世道虎溝生物群就頻現身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地質年代,它的構造特征與現代嚙蟲目相近,但古嚙蟲只有2毫米左右,其在琥珀中特殊的保存方式為了解這類獨特的生物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形態學細節。
古嚙蟲具有復雜的口器構造,是一大類昆蟲(包括嚙蟲目、虱目、纓翅目、半翅目)由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過渡的中間類型。同時,其獨特的形態特征代表了昆蟲綱的一個新目:二疊嚙蟲目(Permopsocida),包括二疊紀至白堊紀的20多種滅絕類型。緬甸琥珀中的古嚙蟲是迄今所知最年輕的二疊嚙蟲目的代表,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近兩億年。古嚙蟲類的口器高度特化,從中侏羅統道虎溝組的化石類型中就可見一斑,道虎溝組古嚙蟲的腹腔中還發現了可能屬于石松類的巨孢子。值得關注的是,緬甸琥珀中古嚙蟲腹部也發現了大量的花粉顆粒,經鑒定為紫樹的花粉,它們獨特的過渡型口器恰恰適合于吸食紫樹微小的花粉顆粒(直徑約10微米)。紫樹目前仍生活在東南亞和北美,而古嚙蟲卻早已滅絕。
地質歷史時期,被子植物出現后與昆蟲形成了復雜的協同演化關系,促進了被子植物和現代很多昆蟲類別的輻射發展,但中生代昆蟲為被子植物傳粉的直接化石證據極少,本項研究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植物和昆蟲協同演化的范例。
本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科技部聯合資助,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論文相關信息:Huang Diying, Bechly G., Nel P., Engel M. S., Prokop J., Azar D., Cai Chenyang, Kamp T. van de, Staniczek A., Garrouste R., Krogmann L., Rolo T. dos S., Baumbach T., Ohlhoff R., Shmakov A. S., Bourgoin T., Nel A., 2016: New fossil insect order Permopsocida elucidates major radi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n hemimetabolous insects (Hexapoda: Acercaria). Scientific Reports 6, 23004, doi: 10.1038/srep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