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奧陶世見證了珊瑚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澳大利亞東部在這一時期地處赤道,珊瑚極為繁盛。其中在新南威爾士中部,保存有完整的上奧陶統(除赫南特階)化石記錄,且經過60多年的系統研究,已成為研究人員了解珊瑚早期演化的經典區域。然而,在新南威爾士州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化石記錄僅見于少數地點的凱迪階中部,且相關研究極少(僅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一篇研究論文),因此,珊瑚動物群面貌特征及演化意義有待深入探討。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員與澳大利亞的合作者系統研究了新英格蘭地區凱迪中期“Trelawney層”的化石新材料,為了解澳大利亞東部(以及赤道地區)晚奧陶世珊瑚動物群的面貌、生物地理特征及生物地層序列提供新的實證資料。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地學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上正式發表。
該項研究系統描述珊瑚12屬13種(含1新屬2新種),首次報道床板珊瑚類Paleofavosites、Navoites、Heliolites和Propora,以及皺紋珊瑚類Bowanophyllum和Coelostylinae gen. nov.等。結果表明,該動物群以皺紋珊瑚Favistina和Crenulites、床板珊瑚Hemiagetolites和Mongoliolites為特色(插圖1),與相距不遠的Manilla-Attunga地區同期動物群極為相似,均應歸于新近識別的區域性珊瑚-層孔海綿Ⅲb動物群。
本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資助。
論文相關信息:Wang, G.X., Percival, I.G., Zhen, Y.Y., and Webby, B.D. 2021. Late Ordovician corals from allochthonous clasts in the Devonian Drik-Drik Formation of northeast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143, 51–86. https://openjournals.library.sydney.edu.au/index.php/LIN/index.

插圖1 澳大利亞東部晚奧陶世凱迪中期代表性的珊瑚分子 (除特別標注,圖中比例尺均代表2mm)